搜读云

繁体版 简体版
搜读云 > 侯府老太太养老日常 [穿越] > 第13章 麻烦上门?

第13章 麻烦上门?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“不得了呀!母亲是有些手段的。”戴氏感叹,也好奇,母亲到底做了什么,这些下人包括张姨娘的人都不敢出来瞎咧咧。“也不知是一时的,还是长久的。”

“夫人看着就是,左右咱们不是最喜欢打探消息的那个。”吴婆子说道。

*

后院已在何雯的要求下,改造出两块不大的菜畦。一块能有七八平大小。

本来何雯计划去庞庄的时候,带些菜种秧苗回来栽种,但是玩的太开心,忘记了。于是,何雯便想着自己出去买,顺便逛逛。

据了解,买种子秧苗,家禽牲畜这些还是要去城南的集市。他们西城卖这些的少,还不全。

城南挺热闹,就是地方脏乱了些。何雯觉得这些东西还是自己淘有意思。脏乱都能克服,她也尽量不往卖家禽和牲畜的地方逛。

何雯第二次出侯府,出门前,特意和戴氏打过招呼,午饭不在侯府吃了。

京城里一些小门小户,院子里也栽种一些菜蔬,有人自己留种子自己育秧苗,有人出来买。京城人口多,十户里有一户出来买,那就是很大的客户群体。

因此,每年春季,城南市场卖菜种秧苗的不少,大都是京城附近村里的住户,也有小商小贩。

种类也齐全,秧苗类有芹菜、韭菜、茄子、小葱、南瓜、秋葵等等。种子就更不必说,香菜、菠菜、白菜、黄瓜、紫苏、各种豆类……数不胜数。还有卖果树,花苗的,各种各样。

何雯带着丫鬟小厮逛了一大圈,她也不是大客户,没必要去商贩手里,就在农户手里挑选一些。

买了些菠菜白菜紫苏种子、韭菜根、几颗秋葵,还遇到卖黄瓜苗的,顺手买了几颗。正要离开,发现前面一个摊位挤满了人,呜呜泱泱议论纷纷。

发现不是打架,是看稀奇后,何雯也想过去看看。

“请问前面干什么这么热闹?”人太多,何雯挤不过去,就让家里小厮前去问问。

“这家卖的秧苗,要一两银子一颗。说是接的果子红红甜甜的,比苹果都好吃。”一个看过热闹的人,一边往外挤,一边跟小厮说。

说罢,还摇摇头,一棵果树还卖不上一两银子呢,这么一颗苗一两银子,还是只活一年,到秋就死,接的又不是金子银子,卖的忒贵。

何雯听完,就更好奇了,什么蔬菜,红红甜甜的?她一时还没反应过来。

等了一会,终于人群散了些,几个婆子小厮给何雯隔开一块空地,何雯凑过去一看。

嚯!

这不是西红柿苗吗!

她小时候也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住过一段。西红柿就是她的一整个夏天记忆。很多人说西红柿不算水果,何雯却认为怎么能不算呢。她童年夏日的期待,就是每日早晚溜一遍西红柿园子。

看见红了的,摘下来,用衣角擦擦就吃。现在想想,都觉得幸福。

因此,她认识西红柿苗,一辈子忘不掉。

在原主的记忆里,是没见过的。这是哪里传来的?何雯这么想,也这么问了。

卖苗的是一个小贩,看何雯穿着,就知道是大户人家出来的。连忙说“夫人是识货的,这东西叫六月红,在咱们京城没见过,但是胶州那边已经有人在种了,这种果子酸酸甜甜的很好吃,夫人如感兴趣,不妨买几颗回去,尝尝鲜。”

一两银子一颗,确实贵。但物以稀为贵,人家是蝎子粑粑,独一份。若是卖开了,三五十文都嫌贵。

“一两银子两颗,我就都买了。”这小贩手里也就十多颗,不到二十颗的样子,回去栽种也不知道能不能全活。“你还有吗?”

小贩一听何雯要买,大喜。这东西虽稀有,但是在不识货人的眼里,那就是一文不值呀。听着何雯还想多要,又懊恼,他只有这些。

小贩也是去年跟着一个大货商去胶州贩货,偶然得了半个六月红果子,吃一口顿觉了不得,他也是有生活经历的人,一猜这果子里的颗粒就是种子,当时就将种子倒出来,想着京城里没有,能不能赚一笔。

本来他是计划好自己载种的,到夏天卖熟了的果子赚钱,但那个货商又要出远门,他想了想,还是决定跟着出去闯荡,于是就来集市,试试能不能卖掉。

一连三天,来看热闹的多,没一个人买,眼看马上就要出发了,小贩也着急。

最终,十七颗番茄苗,八两银子。围观没散去的人,都觉得今天开眼了,傻子卖,傻子买呀。

何雯不知道这帮人心里所想,如若知道,一定会说,卖的是傻子,但买的不一定啊。

菜种秧苗买完,何雯还要去买些农具。这个她就不大懂了,但是农具铺的掌柜知道呀。

在知道何雯只有一小块地后,就推荐何雯买了一把镐头,一把锄头,一把耙子。还教给何雯如何使用。

别看就这三样农具,因为都带着铁,所以价钱并不便宜。

出门,看到一旁的成衣铺子,何雯想总不能穿绸缎、绣花软底鞋种地吧。

于是,又买了一身方便蹲起行动的短褐,一双千层底的布鞋,回去还要让春水在帮着做两身换洗。

还有竹竿菜架,浇菜的水瓢水桶,等等等等……

果真,当把种地当活计的时候,它是赚钱的;当把种地当爱好的时候,它是真烧钱啊。就她那块地,想要靠卖菜赚回今天的成本,不知道要赚多久呢。

东西买齐全,何雯也饿了。

找了一家人还挺多的面馆,就进去了。

这个时间已经过了正常饭点,店里还有人,口味应该还不错。

没有菜单,也没有菜牌,只有门口挂着的幌布上一个大大的面字。

老板在门口的遮雨棚下支两口锅,一大一小,旁边放着面板。屋檐下横放着一个长条凳,凳上摆着几个盖着盖子的木桶。屋里面摆的全是桌椅,招待客人。

这是家夫妻店,丈夫负责做面,煮面。妻子负责招待客人,收拾桌碗。应该是做了挺多年头了,俩人配合的十分默契。

几个小厮一桌,何雯和两个丫鬟:春雨春雷及一起跟来的一个婆子一桌。

碗筷刷的虽然干净,但何雯还是习惯的要了些热水,又冲烫了一下。这是她在现代就有的习惯。

老板娘介绍了店里能做什么面之后,又说道:“夫人若想吃些别的,左边有一家酱肉铺子,不远还有一家酒馆,也卖些菜式,我们免费给跑腿。”

想着这些下人跟着自己跑了一上午,一碗面确实不多,跟着老夫人出来,没吃到肉,太亏。

于是就让这妇人去隔壁买了两盘肘子,两只烧鸡,又让这妇人看着买两份素菜。

妇人乐呵呵的应着去办了。

这家店人多不是没有道理的,店家是等何雯另点的菜都到齐了,才开始煮面。何雯曾吃过那样的店,点了菜和面,面都要吃完了,菜还没上来,要退退不了说已经做上了,只能自认倒霉。

何雯只点了一个简单的阳春面。

端上来,汤清味鲜,只有几颗葱粒,几点油花。喝一口,香而不腻,咸淡适中,十分开胃。

*

侯府里,三个夫人又碰头了。

以前,他们聚在一起不过是说些衣服样式,首饰花样,东家八卦,西家传闻,总之就是胡扯。

可自从老夫人病好了后,他们聚在一起,三次中有两次都是在说老夫人。

今日也不例外,老夫人搬到明晖堂后,他们连那院里的消息都打探不出来了。

“老夫人是在防着我们吗?”朱氏又问了个蠢问题。

戴氏都懒得给她白眼,谁愿意自己院子有点芝麻大的小事就搞得阖府都知道,一点隐秘都没有。

再说,人家防着外人难道不是应该的。

在戴氏不知不觉中,她已经不觉得老夫人做的事有多离谱或者不对了。更何况这事做的就是对的。

“母亲今日又出门了?”朱氏又问。“也不知道母亲要怎么安排四妹妹。”

他们的四妹妹,就是叶晨。

蒋氏看了眼朱氏。当谁不知道,整个侯府都在传的,老夫人要将晨丫头养在身边的消息就是她放出来的,如今又跑到这里装无知。

“你们真的不好奇吗?”朱氏见没人搭理她,忍不住又问。“母亲对叶晨可不一般啊。”

“三弟妹,四妹妹年纪小,母亲照顾些是应该的。”蒋氏说。

“行了,一个琉璃碗,值多少银子。”戴氏也不耐烦朱氏小家子气。一个琉璃碗,话里话外的说好几次了。

朱氏想着,你们一个是未来侯府的主人,一个未来有亲哥哥照顾着,自然看不上这点小钱,她不一样。他家老爷是庶出,家底子薄,前一段时间,张姨娘还得罪了老夫人。

“我……”朱氏张嘴想要解释一番。桃红却正好敲门。“夫人,门上送来个帖子,需要夫人定夺。”

蒋氏和朱氏有眼力的走了。

“哪的帖子?”戴氏问,这么急。

“是礼部侍郎家的。”

礼部?

“吏部还是礼部?”戴氏一边又问,一边伸手接帖子。她家也没跟皇家结亲,也没有要升官进爵,更是跟礼部侍郎没有私交,他家下帖子干嘛?

接过来一看,还真是礼部侍郎,他家夫人要来拜访,还是拜访老夫人!虽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,但也不能回绝啊。“回个帖子,应下吧。”

“哎!”只是不知道这次老夫人又做了什么!

生活不易,戴戴叹气。

作者有话要说:下更周六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1234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