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读云

繁体版 简体版
搜读云 > 八卦史记故事 > 第20章 周朝(三)

第20章 周朝(三)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这位天命所归的君主周文王很快对外发动了战争。

最开始是向西推进,第一站征伐犬戎(不知道有没有赢)。第二年又征伐密须(今甘肃灵台县)。再后来方向变了,打败了耆国(又称作黎国,是殷国西部的内属国,在武丁时期,其首领曾经做过“西史”,参与战争,积极维护中央政权,深得重用,是商王的重要盟友之一),削弱了商纣王对西部的控制。这时候文王已经揭开忠顺的面纱,露出了尖牙利齿。

祖伊知道这件事以后感觉很害怕,就告诉了纣王。但是纣王很淡定:“我不是天命所归吗?他能有什么作为。”

再过一年,周文王攻打邗国(今河南沁阳市西万镇),这是在继续东进,反叛的旗帜已经很鲜明。再过了一年,讨伐崇候虎(说文王坏话的那位),崇国在陕西户县附近,也就是说周文王向东向南扩张了若干土地,这些土地本来是商的下属国。然后在“丰”地建了城,并把都城从岐山脚下迁到“丰”(陕西西安西南沣河西岸)。又过了一年,文王去世了,太子姬发继位,姬发就是周武王。

周文王在位期间为五十年。在他被囚禁在羑里的时候,将易经进行了演绎,可见其聪明。到底多聪明我实在说不出来,《易经》从来没有能看进去过。

从《诗》的作者对西伯的称颂来看,似乎裁决虞国芮国两国争端的那年称得王。称王十年以后去的世。他称王以后修改法度,制定正朔(修改了历法,这绝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,因为修改立法被认为与天地沟通好以后才可以改,尤其在当时人们信封鬼神的时代,一般人绝没胆子,更没有能力这么做。)周文王自己称王不算,还追封自己的祖父古公檀父为太王,父亲季历为王。追封到古公檀父大约是因为,从古公檀父开始起,周国才兴盛起来吧。

从商国的利益看,周文王必然是乱臣贼子,然而如果站在周国的角度去看呢?周的祖先后稷的事情太远不提,周在发展的过程中,曾经受到过商朝的若干钳制。而周的兴起与周对商朝的扩张的辅助脱不开。即便如此,周朝发展壮大以后,商统治者感受到威胁,杀了季历。周文王与商有杀父之仇。然而即便如此,周文王效忠,最少表面效忠商朝四十年,这样还被囚禁。换了你,你也未必忍得下。对,我得了功名,但是为这功名我家几代人披肝沥胆流血流汗了。

周武王即位,选了太公望作为太师,周公旦为辅佐,召公、毕公这些人也在周武王左右,他们继续学习文王的做法,继承文王的事业。

这里出现了太公望、周公旦、召公、毕公等人。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些人。

太公望就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姜子牙。现在我们还都熟悉的谚语“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”的姜太公就是他。姜太公姓姜(炎帝后裔),吕氏(其祖先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地,所以“氏”为“吕”),叫姜尚,也叫姜望,字子牙。

相传姜子牙活了一百十四岁,祖上虽然阔过,到姜子牙这一代,他家已经败落了(我说的是他家,不是他吕氏一族,持续百年千年的家族,嫡枝之外没有本领的很容易被边缘化,贫困化。他家族的情况目前没有资料)。姜子牙据说做过屠夫,开过酒店卖酒,但是一直没有发达。

有些人可能就在贫困中渐渐消沉,姜子牙却一直勤奋刻苦的学习天文地理、军事谋略、治国安邦的大道。直到他在七十二岁的时候才在渭水之滨的磻矶垂钓,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(也有人说他曾经做过商的小官,感觉纣王不可辅佐,才跑到周文王那里)。后来被重用,封为“太师”,成为“太公望(文王的太公所盼望的人才)”。再后面他辅助文王武王扩张势力,打败商纣的事《封神榜》演绎的很精彩,我就不多说了。

下面我们说说周公旦。周公姓姬,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。周文王有明文记载的儿子有十八个,也有人说是二十二个,其中据说正妃太姒生了十个儿子,是嫡子,其他妃子也生了不少儿子,女儿没有记载。

老大伯邑考,是嫡长子,在商都做人质,后来《封神榜》被妲己调戏诬陷,最后被做成肉酱的那个。

话说回来,伯邑考和妲己年龄实在相差很多啊,据传周文王十三岁生了伯邑考,文王被囚禁的时候八九十岁了,哪怕是三十三岁生了伯邑考,伯邑考对妲己来说,也是爷爷辈了好吧?人民群众丰富的想象力啊,如果有个女人,打算说她坏,那么她一定很□□,一定要勾引人,而且偏偏喜欢勾引正经人,正经人不从她,必然就被害死了。

如果伯邑考真的被做成了肉酱,周文王与商不仅有杀父之仇,还有灭子之恨,换个无能的人都不会随便忍了,何况一个天资聪颖又实力强盛的诸侯呢?

老二是周武王也是嫡子,老三是姬鲜也是嫡子,后来叛乱,让周公旦给诛杀了。

老四就是周公旦,跟老大伯邑考,老二武王,老三姬鲜都是一个妈生的。“打仗亲兄弟,上阵父子兵”武王和周公是同父同母的兄弟,周公又是杰出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和教育家。不论是血缘伦理上讲,还是单纯的从政治需要角度讲,两个人都有合作的必然理由。周公旦的作为,我们后面继续讲,他的故事比较长。

下面我们说说召公。我最初接触召公是从《东周列国志》开始,那里面周厉王残暴不仁,被“平民”们赶跑了,太子姬靖,也就是后来的周宣王继位之前是共和执政,里面就有召公。当初书读的少,以为召公就姓“召”(犯过同样错误的同学可以举一下手),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召公姓“姬”,是周武王的同辈人,堂兄弟之类吧,也有人说他是周武王同父异母的兄弟,文王的小老婆生的。曾辅助周武王登基,后来被封在燕国。但是采邑(周朝的时候财政军权都归被封领主,后来渐渐只有税权)在“召”,所以被称作召公。武王去世后,召公作为太保辅佐武王的儿子周成王。后面还要讲他。

毕公呢?毕公也不姓毕,也姓姬,名高。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个儿子,也是周武王同父异母的弟弟。商朝灭亡,他被封在毕(今陕西咸阳,也有人说西安),是“伯”一级爵位,毕公后面还有不少戏份。当然,虽然一朝天子一朝臣,文王留下来的那些人才应该也没有被浪费。周武王身边人才济济。

继位九年后,周武王在“毕”地祭祀了周文王,然后前往东方举行阅兵,到达盟津。武王设立文王的木主(牌位或者雕像一类),安置在车子里,随军前进。他自称“太子发”,表示是以文王的名义征伐,不敢独断专行。然后跟自己手下的司马、司徒、司空以及诸位臣子说:“要小心谨慎,说到做到。我无知,全靠祖辈留下的你们这些有德之臣辅佐我。作为晚辈,我要继承祖先的功业,我会赏罚分明,让我们能取得东伐的成功。”于是起兵。

大臣姜子牙下令说:“集合起你们的部下,带上你们的船只,不要迟到,迟到者斩。”于是大家渡黄河。船到河心,有一条白色的大鱼跳到周武王的船上,周武王捡起鱼进行了祭祀。

渡过河以后有一个火团(大概是陨石吧)轰隆隆地从天而降,变成乌鸦的形状,落在武王的屋顶上。(大约武王的房子给又砸又烧的给毁了)。当时诸侯来集会的已经有八百多位,大家都说:“商纣王可以讨伐了。”周武王说:“你们还不知道天命,现在还不行。”就退兵了。

这段故事讲述的顺序很有意思。我们不论句子的前后,根据事情发生的顺序来说说。周武王起兵,诸侯来助阵,开始渡河的时候就有异相,白鱼入船,周武王拿不定主意,于是举行了祭祀。

后来渡过了黄河,诸侯们可能来的更多了,他们看周武王兵多将广,很能打的样子,大家不管出于什么原因,都说:“商纣王这么不好,揍他。”周武王当然愿意,他出兵的目的就是伐纣。然而,忽然天降陨石,把他的住处都砸烂了,烧了。在那个信奉鬼神的时代,这绝对是个坏兆头。是上天不允许他们伐纣啊,于是武王转口说:“你们不了解天命,现在时机还不成熟。”于是大家各回各家,各找各妈去了。

这是第一次东伐。

有人可能要说“破除封建迷信啊。”然而从周文王到周武王打的就是“天命所归”的旗子,但是,眼前的事实有争议啊,你见过谁家爹妈因为太爱自己的孩子了,在孩子打算出去打仗的时候,拿个火球打算砸死他吗?不说盟军里可能议论纷纷,就是周武王自己心里也未必不嘀咕。所以他讲说:“现在时机还不成熟。”

如果周围有合格的舆论助手,他们会纷纷议论:“上天多么偏爱咱们大王啊,现在时机不成熟,都会用天外飞石来警示大王。什么?为什么那么大动静?八百诸侯集会,小动静大家能知道吗?什么?说大王不是天命之子?不是天命之子不就被砸死烧死了么?咱们大王不活的好好的?”

当然这事如果传到纣王那里可能又是一种说法:“我就说过我是天命之子,不然姬发那个逆贼举兵作乱,不是差点没给天降火石砸死,灰溜溜退兵了?下次说不定直接砸死他!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123456